在山這自然聖殿的島嶼~~談台灣登山教育的契機!(二)
分析與探討:

「登山成為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追溯至十七世紀的歐洲。由於身體教育受到重視,學校已將悠遊於山林的活動列為課程之ㄧ,正處於殖民爭霸及資本主義建立的十八世紀,在愛國的出發點上,發展出來的體育理論,更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暸解祖國的山河,於是遠足步行、登山的安排經常可見。至於德國在一八九六年發起的「漂鳥運動」(wandervoge),蔚為風尚,他鼓勵年輕人走出都會,以體驗式的徒步旅行的方式親進大自然,從中歷練生活的能力,創造一股風起雲湧的青年次文化。」(『台灣登山一百年』/ 林玫 君)

台灣的登山教育匱乏與無效能,社會大眾對登山活動的錯誤認知,台灣的子民,在整個學校的教育學程中,對於島上的美麗高山,竟然視而不見,就以這些年風起雲湧的「玉山學」風行地沸沸揚揚,成千上萬的民眾似朝聖般地登上了玉山頂。拍攝登頂照片,打了佳音賀喜電話,或許還申請領了玉山登頂證書。(註13)但究竟對登山瞭解了多少?究竟對玉山瞭解到甚麼程度?或者證明了甚麼?相對於玉山相關的知識:人文歷史、原住民文化、自然生態、地理環境、山脈溪流、野生動物植物、、?相對呈現出嚴重不足的程度!真是愧對天賜台灣號稱福爾摩沙寶島的山林寶藏,對台灣基本地理環境自然資源與土地關懷的脫離!是政府之過,相關資源分配不足、漠視登山教育的長期需求與發展;是登山社團的不能團結,沒有整合一個全國性代表全國的登山社團,未能統一登山者的意見,團結對外發言爭取登山界的需求;是每一個登山社團及每一位登山者的疏忽,大家只求自我登山活動的發展或登山活動的推動,但對於登山教育的發展與推動,確是相當的被動與卻步。更是每一個國民的天大遺憾,因為沒有適當的登山教育,少了登山活動的興趣與探究自然的熱情!缺乏與山林生態的親密連結。如何讓台灣登山活動正向發展,如何避免山難事件的重演,值得我輩愛山者及全體國人共同正視!

「我國登山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在於統合與實踐。觀看登山活動歷史悠久的瑞士等國,都有一個全國性的登山組織,可以統合與管理登山社團的問題與進行全國性登山事務的規劃。登山界需要建立起一個全國性平台,整合民間登山社團的力量,積極的推動登山嚮導的訓練、認證,以及建立起完整的登山教育制度與機構。」(台灣登山教育之回顧與展望 翁注賢 2003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
「國內登山教育的困難在於社團組織鬆散,資源分散與分配不均。」(如何規劃終身學習之登山教育網絡 黃一元 2003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
如何來定位與定義台灣登山教育?登山是一門需要登山經驗來配合的學

問。根本的登山學,目標是多面向的,任何程度與經驗的登山者可以互相學習共

同發現與分享登山的真理。登山及登山教育的過程就是不斷尋求讓自己更滿意的

發現歷程,或者說登山學是一門開放的與動態的學問。每年六百萬人次走向山

林,他們需要怎樣的登山教育?而帶領這些人的嚮導員又需要如何的登山教育?

當登山技術成為登山嚮導員考核與檢測的最重要標準時,卻又沒有相關的培訓及

實習機制,當成為登山隊伍的靈魂人物:「嚮導」的養成與授證出狀況,而又能

力不足,人數不夠時;當登山教育沒有完整性長期規劃發展時,台灣登山活動的

發展難以有樂觀的可能性。

「依考試院函,登山嚮導證照屬「技能檢定」考試,乃不具排他性與執業性之類似「技術士」性質;若此,就應放寬檢定限制、鼓勵大家檢定並獎勵之。但目前設定卻是辦理檢定者資格從寬、報考檢定的辦法與資格從嚴;不論就法令、執行面或情理上,都存在許多矛盾。不同於歐、美、日國家由民間辦理的檢定,我國「登山嚮導員證」依法將由體委會執行國家公權力來發放證照,等同於「國家證照」之考試;故規劃與執行上應更加嚴謹,三思而後行才是。在此,謹期待大家共同努力,讓台灣登山管理更加健全。」(台灣山岳69期2007年12~1月 登山嚮導員授證檢定的再思考 陳永龍 林志純 鄭安睎)
台灣登山活動的特色,就是無論登山社團排定的各種登山活動行程,或者山友自行組織的登山活動隊伍,總有一位資深者擔任隊伍領隊或嚮導。於是登山領隊或嚮導就成為登山隊伍的靈魂人物,負責登山隊伍的籌組與籌備,以及登山活動整個隊伍的安全維護,教育傳承的重責大任。但長期以來台灣的嚮導養成與認證卻一直是沒有適宜的發展。所以嚮導的良莠不齊與素質不足就變成常態,登山活動的品質無法提昇而變成登山安全的最大影響與引線。若一但天氣突變、山況改變、山路坍塌、隊員生病、高山症發生、裝備不足、迷路、、等現象發生時,才發現嚮導的應變能力不足、處置狀況不正確、判斷及判決錯誤、甚至於驚慌失措陷入更嚴重的後果,而產生山難事件,耗費社會極大的成本,甚至人命的損失。
「民國六十四年內政部警政署製訂:「登山嚮導人員甄選標準」。但其實這標準是無法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一個有能力的合格的領隊或嚮導。民國七十四年一月中華民國山岳協會開始推動登山指導員制度。將登山指導員分為「名譽指導員」、「甲種指導員」、「乙種指導員」三種。這個辦法剛一發表,就引起關注和許多不同的意見。除民生報以「制度應審慎與環境結合」為主題發表評論外,最有代表性的則是先行者之ㄧ的丁同山和高雄市登山會的理事長林古松的看法;他「擔心由於地理、環境、興趣、體能、目的的不同,技術性、刻意全面化(所引起)的反作用」。(只檢定一次就不了了之。)七十四年二月,配合玉山國家公園的成立,內政部也策劃搞一套國家公園的嚮導制度。把嚮導分為指導員(雪期高級指導員)、高級、初級和一般的三級嚮導員和國際嚮導員。(最後也無疾而終。)」(台灣登山史 李希聖)
登山嚮導員的養成與培訓刻不容緩。但現下體委會的「登山嚮導員證」制度的重點,就只是頒布資格與考核。(頒布修改多次,又拖延了許多年後,也只是2007年考核過一次。)不但承襲舊有嚮導員制度產生的問題,忽視培訓與養成教育的重要,真是本位主義與本末倒置的作為呀!(本人曾在2005年第九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主持論壇,主題是:「給走入山林者最佳的引導-再論高山嚮導制度」提出探討。)台灣登山教育短中長期的方向,都應該以登山嚮導及種子講師之培訓為最重要的方案與目的。其中又要評估台灣登山活動的特殊性、地理環境與自然生態,還有台灣的登山文化的建立與調整、正確登山觀念的建立、、等。另外登山嚮導與一般的登山家有所區別,一個是帶領別人登山,一個可能是自己登山,其差別在於是否有帶領隊伍的意願與熱誠。對於願意當嚮導的山友,國家應提供貴族化高品質的訓練而平價的收費;相對自行登山者則否。當然登山嚮導也應可以規劃為志工的形式,長期而有效率的回饋登山界。登山師資的培訓亦同。其實登山界的嚮導們有些服務社團一輩子,但卻無志工的獎勵與服務獎章,而榮譽制度的建立應也是登山教育制度的其中一環才是。(本人曾在全國登山研討會提出,但卻有山友說嚮導員制度與榮譽無關,嗚呼!其答。)
「朝向整合各界資源,積極籌辦登山教育中心以及有計畫的培訓專業人才。初期建議可仿政府行政部門之人才知識庫之模式,建立相關人才及課程參考資料庫,作為未來教學與課程內容設計之參考。」(登山專業人員培訓模式之初探 廖櫻芳 林志純 2006年第十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
「產生共識系統並藉以建立一套泛用型網際網路平台,連結體驗學習訓練模式,期待透過此網絡達到終生登山教育的良好發展,使登山運動成為「學會學習」的歷程,從中激發個人無限潛能,不僅是造就訓練有素的登山專家,而是期許成為和諧發展與自然共存互動的登山者,積極建立學習化社會並攜手致力於重整台灣登山文化的新秩序。」(如何規劃終身學習之登山教育網絡 黃一元 2003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
登山哲學是對登山經驗作完整而根本的省思,並提煉出其中的精神與精華。

明代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許多人登山並不知為何登山,對登

山缺乏真正的理解。不求內省的登山模式,只求登山數量的多寡,或者登山高度

的突破。無怪乎山難事件頻繁,媒體與社會大眾容易對登山活動產生誤解。我們相信登山人愈了解山,才會愈愛山;愈愛山,才會更樂於去登山。但正確的登山模式來自相對登山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妥善規劃安排。否則表象的登山人口數及登山活動的蓬勃發展,正是扼殺更多走進山林的人,應該有的正確登山態度,以及相對可能享受的登山樂趣,或者遇見危險而無避免山難發生的風險承擔與管控能力,因而永不再登山了。而在登山的過程中,有許多的困難、艱辛,以及一連串的考驗在等待著,只有具備相對的知識與能力,才能真正體會、享受及分享登山的樂趣。

「美國Simon Priest及Michael Gass (1997)這兩位研究冒險教育的大師綜合各家的論述,提出了十二項重要能力,咸認這是一位有效能的戶外活動領導者應該具備的,這十二項能力是:技術能力、安全確保能力、環境保護能力、組織能力、指導能力、引導能力、有彈性的領導風格、以經驗為基礎的判斷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決策能力、能有效地溝通及具備專業倫理。」(一位戶外活動領導者Aiko Yoshino 之個案研究 余維道、高麗娟 2005年第九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
台灣的登山教育目前雖然已進步到定期課程與訓練或設立登山教室、民間生

態登山學校,但仍缺乏組織化、標準化及充裕財務支持的常設機構,以常態性運作並研究發展提高登山教材的研發、登山教學的技巧以及登山教育素質的評鑑。

打造台灣登山教育的特色與價值;確認登山教育的目的與方向,當是我輩不

能逃避之責任。人從來不曾離開大自然的影響與懷抱,人也從不停止挑戰危險與

尋求安全的拉扯,不論心靈或肉體。年輕時登山意氣風發地揹上行囊,那份豪情

壯志,就像綁在項上的領巾,隨風飄揚。更別說登上山頂的氣概萬千,好似腳下

奔騰翻攪波濤洶湧的雲海。腳踏三角點的登頂照,又征服了一座山頭,一臉傲氣

映照千變萬化的自然色彩。登頂的意義是什麼?三角點的價值是什麼?到底我挑

戰的是什麼?!登山過程的險阻,自然天候的難以掌握,登山人面對無限可能的

困難,卻以有限的體力與技術來嘗試,這是一種超越溫飽的需求。然而最強而有

力的後盾是:無比的勇氣、堅強的毅力、燃燒的熱情…這些外在全然看不出,也

難以衡量的東西。登山人在追尋自我的價值與意義,某些難以估算的價值、不易

衡量的意義!登山讓登山人有追尋的機會,一種自我體會的、自我衡量的、超越

表象的價值與意義。登山讓登山人有發現的機會,發現自己的極限與渺小、發現

山的崇高與偉大、發現熱情瘋山的可能!登山是結合經驗與智慧而生態特別的活

動呀。到底登山人要的只是登山技術的精進?還是一種登山觀念、登山精神的釐

清?登山價值的判斷與確認?還是登山哲學意義的探究?登山教育可以排除這

些課目嗎?登山嚮導員的養成不需要經過這些的辯證與剖析嗎?!

在山林活動生活,不像都市叢林的利益與利害衝突。大家的目標相同,方向

一致;同舟共濟,互助合作相互扶持。可能共同克服難關;可能一起面對生死。

每個愛山人都有獨特而相異的經驗。非常值得大家互相探究與學習。想一想當自

己面對類似的狀況,是否有不同的思考方向與處理模式,這能啟發觀念的衝擊,

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的考驗。登山可能衍生新的人生哲學思索;體會一種自我的新

認知;或者解決人生難題的方法…。登山可以是一個人的活動,也可以是團隊的

活動。面對山林人與大自然間的對待之外,一種是自我的對待;一種是人與人之

間的對待。(隊員之間、還有領隊、嚮導等。)登山讓登山人有新的智慧考驗、

新的人際關係的考驗、回歸人性純樸交流的經驗、淬礪簡單而美感的登山哲學。

傳承登山前輩的優良基礎價值,打造台灣登山教育的特色;確認登山教育的目的

與方向,是否除了登山技術以外,還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台灣長期以來的登山教育,大部分都著重在技術與安全部分,都是以「人」作為登山的出發點,在生態保育意識逐漸成為主流的今天,台灣登山界應該漸漸將登山教育轉成以「山」為出發點的登山哲學,讓山成為登山的主角,登山者,只不過是過客。」(重新看見登山鞋腳下的世界-生態登山在台灣的理論與實踐 連志展 2003國家公園登山研討會)
「登山學校事涉各學科與龐雜法令之整合,因此確實以民間主導較為可行,短期部分建議由行政院體委會支援經費,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部份時段之解說教育設施供登山講習班使用,中期以研習中心或教育中心的方式推動,衡量國情及我國山岳環境,長期應可仿日本登山學校及環境教育之方式推動,就我國現行相關法令並無競合或窒礙難行之問題。」(台灣登山學校籌設之法令基礎探討  林志純、歐陽磬 2005年全國登山研討會)

台灣急需發展一套適合台灣地理環境生態,以及登山人文特色與發展文化的登山教材。在發展方式上,學習他國優良成功的好的榜樣,同時整合優秀登山菁英份子共同來研發。以『登山聖經』這本書的序言可以看見別人是怎麼做的:『登山聖經』不只是登山運動的一本入門指引,它也包含了更深一層的登山知識。內容各節皆由精通該項知識之專家撰寫,再由一位專業作家加以統籌編輯,集成此本首尾連貫、詳實完整的手冊。本書最初目的是為參加登山團體(organized climbing)的師生撰寫一本教科書。本書之前的版本是將登山者的實際經驗、知識、看法和建議加以綜合歸類;正值訓練中或已親身體驗登山的學生,也是本書資訊的主要來源。(登山聖經第六版 唐.赫克&柯特.韓森)。如此好的登山社團及登山菁英份子的運作模範,真的值得我輩山友學習及深思。本人曾在2004年玉管處辦的全國登山研討會上提出整合登山菁英研發製作台灣版的登山聖經。與會的登山者附和者少得可憐,竟還有山友回應說那是出版社的事情!台灣登山界的交流溝通及整合,形成共同意識與意願是多麼的急迫與重要呀!多元化的互動與需求的反應是如此地被忽視呢。否則當主政者詢問登山界的共同意向時,就又回復「登山嚮導員證」事件的胡同中。即登山界意見紛歧,各登山社團各自意見自行表述。2006年全國登山研討會前,在全國北中南東分別舉行會前區域性的登山論壇,就是非常好的一種開放式溝通平台與意見發表管道。也發現更多好的建議與分享。但可惜空前絕後。
登山研討會討論的方向從來不缺席的登山教育,卻其實做的最少。台灣登山教育確實充斥著許多的困境等待民間熱心登山菁英份子、登山社團及政府相關單位有前瞻性的主事者共同來尋求突破。一直以來登山教育始終跟不上登山活動的發展,以至於出現很多不該發生的登山現象,甚至能避免的山難事件。現況依然沒有長足的進步,與其停滯不前倒不如想法子展望。就像登山迷路或休息時刻,登向高處、爬上大樹,展望方向。全國登山研討會可以是一個關鍵與契機,此刻的討論是否能夠凝聚共識,建立登山人應該有的企圖心,燃起一把熊熊大火般的熱情,能否掌握一致的目標:成立台灣登山學校。為了這個遠大而正確的目標,大家能一起共同打拚,不計辛勞與艱困,讓這使命由當下的朋友們完成吧!愛山的朋友們,熱身活動與登山教育的序曲夠了吧,加足馬力上路吧。

登山教育資源之整合能夠逐步成功,制度能夠建立,預算經費能大量爭取並且設立長期發展基金,則臺灣登山環境之改善,必能向上提昇指日可待。

促進登山界、政府相關單位、民意代表及企業界之有計劃、方向與目的之廣泛座談會與交流、建立固定溝通與交流之管道;逐步釐清登山教育問題之權責與管理單位,爭取更寬裕之預算,並能統一整合運用。

登山講師、教練制度化;登山訓練項目、教材統一標準化;登山活動與訓練結合化;授證制度統一標準、考核、實習與評鑑。建立短中長程目標,將以上資源之整合及提案作近程規劃。登山發展基金統一規劃及贊助各項登山教育訓練,(包括:計劃、審核及評鑑)及活動(包括:會師、長程縱走、海外高山等)。

籌設登山學校,整合登山教育訓練項目,統一授證,設立單一窗口負責協調、溝通、整合及管理。

個人曾在民國九十年全國登山研討會發表:台灣登山教育之探討。文末提出各種資源整合及行動方案之建議:

籌設統一的登山運動發展組織,逐步進行以下方案:

1、  登山專業人才之普查與登記,成立研發小組:統一整合登山研習及訓練活動規章;統一登山訓練之教材與教案,籌編臺灣版登山聖經。

2、  成立登山遊說團體:積極爭取預算及單一窗口協調、發言、說帖;統一規劃登山相關證照制度之建立與法案之推動。

3、  成立登山研究發展基金:設立登山活動、研究、貢獻之獎勵制度;統一審核、贊助相關教育訓練活動;提出登山環境改善之方案:登山步道、山莊、山屋、路標、解說牌之建設、使用、管理、維護、認養;設立登山運動公園及一般社區公園增加登山運動項目之研究與建議。

4、  成立登山博物館:設立資訊中心、展示中心及登山圖書館。

5、  舉辦登山博覽會活動:聯合廠商舉辦義賣會、展覽會,並與登山研習及訓練活動結合。

6、  全國登山大會師活動(註14),提出整合意見並為當年改革的參考依據與指標。

7、  整合與定位登山多元化之活動:淨山活動、登山月、登山節、生態登山、學術登山、登山藝術、登山護照等。

8、  籌設登山學校:將登山課程規劃至國小、國中九年一貫多元化學習方案中。

登山人口眾多、登山社團繁多,登山人不要小看自己的影響力(能力與能量)。團結力量大,Just do it , we can make it .

檢驗七年後的今天,以上八項建議進步有限,進展遲緩!依舊只聞樓梯響,

不見人下來。可見說的比做的多太多了,接下來應該是執行、行動的時候了。

「登山教育的發展攸關登山運動的提升,因此,提升登山教育品質是我們對台灣的責任,也是對山野保育的承諾。我們堅信,登山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培育國民具有健康的認知人格、山林公民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的下一代」。山野教育是國際上相當進步且具有前瞻性的環境與體育政策之ㄧ環,國際上有許多國家皆從兒童、青少年的年紀開始,便從事扎根的登山教育工作。「登山終身學習能力」,是因為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中,一般教育所傳授有限的知識累積,並不足以應付真正山野活動的挑戰,只有具備學習正確完整的登山技巧與方法與反應能力的人,才能真正成為冒險旅遊活動的技術擁有者。登山教育政策綱領與各種具體的政策主張,都建立於以上信念。國家應根據登山界的需求狀況,訂定優先緩急順序,逐步推動下列政策主張,以實踐我們對台灣登山界的教育承諾,為國家培育登山人才的目標。」(台灣登山學校暨登山教育 2008徐秉正)
舉台灣這兩年「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的推廣為例:「林務局自95年度起率先推動無痕山林運動三年計劃,期結合公部門、民間社團與學術界等相關專家共組無痕山林執行委員會,以逐年有計畫之推展並落實低衝擊的思維與行動。」(無痕山林運動之公私合作與推動徐彥暉、郭育任、鄭廷斌、謝智謀 2007年全國登山研討會)。其推廣步驟大致如下:一、確認宗旨與短中期目標。二、籌組無痕山林執行委員會。(跨部門及民間社團、學術專家)三、建構軟體。四、教育訓練。(種子教師等)五、舉辦研討會及推廣宣傳。結果獲得很好的效果與評價。雖然這個主題比較明確,也正好順應生態環保的趨勢與潮流,推展會比登山教育單純。但其正確的步驟與走向,仍確實值得做為「登山教育」運動發展的好榜樣。

國際潮流方面:日本今年起(2008年)預定第一步養成十萬名的戶外體驗活動指導員,(日本有27個這種教育場所,來教育訓練這些指導員。)由國家跨部門與民間共同合作來培養。農業局四百億預算來推動青少年進行一週的戶外山林體驗,包括農漁村、自然學校等。以五年的時間漸進式推廣,目標五年120萬的五至六年級學生完成。學校老師負責陪同參加。(以上為2007年全國登山研討會/日本岡島成行老師的答覆與分享)。看得出日本推展山林戶外活動的用心與決心,也有政府部門的整合與民間單位的合作。非常值得我們效法學習。





結論與建議:

在山這自然聖殿的島嶼~~談台灣登山教育的契機。台灣山岳何其美哉,何其

壯麗!稱呼台灣為美麗山島有何不可。有冬季下雪的神奇,有高山冰川的遺跡。有超過百年的一級古蹟的歲月古道,有東北亞最高峰的聖山。夢寐以求的聖殿,福爾摩沙的寶島。鼓勵鼓吹登山活動,發揚登山精神,探索自然生態、、等,猶恐不及。登山教育是唯一最適切的基本要件,也是愛鄉土、愛台灣最明確的一條道路。沒有基本的登山教育,台灣的登山亂象無法終止,台灣的人民難以熱情、正確地親近山林,台灣也無法登上已開發國家之列。

台灣登山者與登山界長期以來要求不多。就算有所要求,其目的與方向和國

家的政策其實是一致性的。而登山學校的成立,登山教育的推展實際是花最少的

經費完成最大的效能的一種方式,正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般,其影響是長期永

續地。僅提供個人淺見建議,供各先進參考指正:

一、短期(一~二年):

1、每年固定舉辦全國巡迴的登山教育及相關登山議題公聽會,廣納各地登山者的建議與心聲。讓與會者能暢所欲言,發揮集思廣益的創意效果。(也可成為每年全國登山研討會的地區會前會)也是由下而上的真正人民做主的一種公民教育的進化過程。(社造的發展歷程,現在也正是如此模式正確而適度發展。)

2、登山學校最好在今年就能成立,最晚明年(但一定要求白皮書及保證書)。登山學校的經費預算初期要求三~四年的預算支持。

3、籌組建立全國代表性之登山組織(或者登山教育基金會等)。形成統一窗口,固定的登山者、登山社團與政府單位溝通的平台與管道。

4、相關政府單位主事者和籌組全國代表性之登山組織幹部一起登山互動;互相交流與溝通,一起向山學習。

二、中期(三~五年):

1、統籌一個政府的登山管理單位,完全處理登山相關業務及窗口,預算及施政。

積極有效地結合民間做長期登山相關業務的推動與登山教育發展。這其實是最節省政府預算的方式。不但有效率減少山難的發生,減少社會成本,提高登山安全系數,減少環境污染破壞,提高大自然環境保護。

2、登山學校的發展最重要是:講師、教練、嚮導的人才培育;以及教材軟體的鋪陳。基本登山種子教師培訓完成;登山教材完成。(而非花大筆預算在硬體的建設上。蚊子館在台灣已經太多了。)

3、嚮導員的認證與考核制度要調整以受訓、實習、榮譽為主。(考核制度目的應該是補助學習的參考,測驗後應將不會的做補強教育學會為主。)。

4、成立民間嚮導員聯盟組織,提高嚮導員志工與榮譽制度。可以成為推廣觀光客進行登山遊憩活動,以及民眾登山活動有優良品質制度的選擇與發展。

三、長期(五~十年):

1、登山學校的經費預算要求長期固定之施政預算。全國各地設立分支登山學校,方便在地學習;發展各地區在地化特色。

2、設立長期的原住民嚮導員、揹工員培訓班;發展及保障原住民山林智慧與文化的傳承。以及立法確實執行原住民嚮導員或揹工的工作機會優先權。(例如:尼泊爾、西藏、馬來西亞)

3、發展推動登山學分銀行。相關社區大學、部落學校、登山學校的登山課程,得等同大專院校的學分認證。鼓勵「登山學」的基礎學術發展。

4、九年一貫國民教育,加入相關登山課程確實落實在九年一貫的正規學校課程當中。讓孩童從小就建立人與自然的連結,人與生態的深層體驗,以及團隊合作、冒險精神的學習。







備註:

註1:民生報1993.5.29報導,由邵定國代表提出設立台灣登山學校的心聲。

註2:民國七十七年「山難防救研討會」是台灣第一次相關登山議題的研討會。由當時玉山國家公園的葉世文處長主導。

註3:例台灣大學登山社:民國八十年「丹大札記」。

註4:行政院體委會87年頒布高山嚮導授證辦法。89年委託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修訂高山嚮導授證辦法,實施分級制度、在職研習、定期換證、校正等管理制度。高山嚮導研習會:88~89年舉辦九個梯次。爾後逐年減少。

註5:全國山域救助技能觀摩演練:由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長期舉辦。

註6:全國溪仙大會至今年已舉辦第十三屆。

註7: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至今年已舉辦第十二屆。

註8:原住民嚮導揹工訓練:2007年台東海端鄉公所舉辦訓練及「背工認證」。2008年花蓮縣產業技能訓練推廣協會,舉辦揹工嚮導員培訓班。

註9:「全國登山研討會」原由玉山、雪霸、太魯閣三個高山型國家公園輪流主辦。自去年(2007年)起擴大加入林務局、教育部及體委會輪流主辦。

註10:「全民登山論壇」自2007年開始舉辦,由民間社團登山讀書會主導。也邀請全國各登山社團一起合辦,共襄盛舉。今年2008年11月22日 在台中技術學院舉行。

註11:登山學術研究:例如:臺灣山岳雜誌第2期:臺灣登山史;第32期:古道學。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各大專院校研究所研究生相關論文之發表。至今許多學校的碩士博士班論文以登山及生態相關為主的題目已漸增加。

註12:原定2003年在台中市的中廣舊址成立「山岳博物館」。但最後胎死腹中。

註13:登頂證明:民國88年元月開始,凡登頂玉山主峰之伙伴,都可以向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玉山登頂證」。現在雪霸國家公園也可申請:「雪山登頂證」及「大霸尖山登高證」。以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27座百岳高山均可申請登頂證。

註14:全國登山大會師活動由北區、中區、南區之登山社團輪流承辦,至今年已舉辦第34屆,為全國登山社團之年度盛會。

參考文獻:

1、臺灣山岳雜誌。

2、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專輯。

3、登山聖經/1999年。

4、山野手冊/2002年/邵定國。

5、台灣登山史/2005年/李希聖。

6、台灣登山一百年/2008年/林玫君。

7、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

8、台灣登山學校暨登山教育/2008年/徐秉正。

9、民生報。

10、自由時報。

11、全民登山論壇專文輯。

12、登山讀書會部落格: 登山讀書會 tw.myblog.yahoo.com/goat-stk

歡迎來函指正邵定國:E - mail:stk6789@ms13.hinet.net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韓淑芬 的頭像
    韓淑芬

    油價

    韓淑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