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這自然聖殿的島嶼~~談台灣登山教育的契機!(一)
在山這自然聖殿的島嶼~~

~~談台灣登山教育的契機

邵定國

登山讀書會召集人

摘要:

欣喜今年官方版的全國登山研討會及民間版的全民登山論壇,均以「登山教育」為議題的主軸。台灣登山教育正式起步走。

藉由分析台灣登山教育的困境與突破、現況與展望、關鍵與掌握,提出相關課題與對策:明確定位台灣登山教育;打造台灣登山教育的特色與價值;登山教育的目的與方向;登山教育的需求與供給;登山教育的教材與學校(教室);登山者與登山社團在登山教育的角色;台灣登山教育短中長期的可能方案與目標;登山教育公私部門的整合與永續經營;系統化、組織化台灣登山教育;台灣登山教育貴族化之效益與平民化效應…..等,都是本文探討的面向。

山是一所學校;登山者是一本書。登山是一種本能與需求,安全登山則是一種責任與義務。如何聯結登山者、山、登山、安全、教育、學校?台灣登山教育誰來負責?誰願意成為台灣登山教育的推手?財源為何(有經費的做法;沒經費的做法)?負責單位為何(公辦民營;BOT;外包)?法令規章制度問題的解決?台灣登山教育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把打造「台灣登山教育」當做是一座山,我們準備好要上路了嗎?再遠的路,我們都能回到家;再難的山,都會有人去挑戰。

關鍵字:

台灣登山教育的困境與突破
The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for Mountaineering Education in Taiwan

系統化、組織化台灣登山教育
Systematize and Organize the Mountaineering Education in Taiwan

貴族化、平民化台灣登山教育(高價與低價)
The High-cost and the Low-cost Mountaineering Education in Taiwan

定位台灣登山教育
The Orientation of Mountaineering Education in Taiwan

登山教育的目的 
The Goal of Mountaineering Education

登山教育的價值 
The Value of Mountaineering Education

登山教育的需求 
The Demand for Mountaineering Education

前言:

登山教育在台灣已談論許久,今天我們又再度談起。

這是個見仁見智的議題;是個登山人避不開的問題;也是大家都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從個人參與1993兩 岸珠穆朗瑪峰(聖母峰)攀登活動,登山隊伍當年完成台灣人(吳錦雄)首登世界最高峰的記錄。返國接受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接見,即向其提起建立「登山學校」之事(註1)。從民國七十七年由玉山國家公園舉辦「山難防救研討會」以來(註2),歷年來的登山研討會;以及從1997年起舉辦的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到去年(2007年)全民登山論壇的意見調查,登山教育仍然為最受登山者最希望討論及最重視的議題。可見登山教育實為登山者已然不可逃避,最為期待又刻不容緩的一件事啦。欣喜今年官方版的全國登山研討會及民間版的全民登山論壇,均以「登山教育」為議題的主軸。看來雜草叢生的荒漠大地,點點滴滴之間,也欣見些許美麗的花朵綻放,或許果實即將成熟、種子落地發芽。此刻,就像鄉間田園稻穗金黃一片,微微低頭等待秋收。登山教育的春風不妄吹,應是台灣登山教育正式起步走的最佳契機,在座者就是那捲褲管的農夫。

現象建構: 

登山智慧傳承之模式與發展,構築台灣登山教育一層一重的環與循,形成台灣現存登山活動種種獨特之形態與登山文化;也直接間接影響每次登山活動之品質與登山隊伍所有成員及團隊之安危因子。

台灣登山教育之特殊性與紛雜,造成現在仍難形成固定之系統與組織,無統

一之教材,再加上登山理念之差異,南轅北轍之觀念。以致臺灣登山教育之發展,

呈現好似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之現象,但其實是雜亂無章,煙火零星。唯因如此,

山頭林立,各自搶奪資源,理念相異,互不相讓,更突顯整合之困難。

台灣長期以來發展登山教育,總是難脫以下的形式與特色。一般登山社團及企業或個人舉辦之講座、訓練,授課內容及教學品質差異性甚大。通常各自為政,較無系統化長期之規劃;人才、人手更換頻仍,經驗與素質的累積與銜接無持續性。教材內容與師生品質時好時壞,參差不齊,難以認證與考核。並且各形各色之現象亦非固定或常態亦可能會重疊。例如:師徒式較單打獨鬥的個人經驗傳承方式,教育理念及方法差異性大;邀請名師、專家、學者,專題演講方式或進行山野戶外訓練;社團為傳承、交接固定之訓練活動的交接方式;普遍呈現短期式較無系統蜻蜓點水式無系統之點綴方式;經費充足時則易流於集合各名家交流一番的大拜拜方式;互相心得與經驗交流、研討的讀書會方式;登山教育訓練與探勘活動、調查結合,也有發行報告書(註3)。另外全國性登山組織及政府機構所舉辦之登山相關教育活動,則比較有固定經費預算,稍有系統化短中期之規劃及持續性:延續性且固定之訓練活動,有計劃又有經費地邀請名師、專家、學者,專題演講方式或山野戶外訓練;互相心得與經驗交流、報告、研討,發行專刊;訓練活動具有主題式,及固定之目標與目的。然而最後以上兩者的登山講師及教練大多重疊,大部分的課程內容安排也相差不遠。但各行其是,教材及教授方式並未整合;課程內容多著重在登山技術層次,較少一貫及整體的課程,也大都未有分級與進階之安排。比較民間和官方所舉辦登山教育的差異是:有經費的補助比較能邀請比較好的師資,甚至國外的登山教練,(但像歐陽台生安排的山難救助訓練雖為民間舉辦仍邀請國外資深教練蒞臨指導)而且參加者可能是免費報名或只是繳納較少的費用;而參加者並不限制於自己所屬之社團,能廣納較多的需求者。報名較盛況的還有由政府相關單位補助經費或委辦給全國性登山社團之教育活動。除此之外各登山社團在會員趨少及高齡化的現況下更加困難舉辦登山教育訓練活動,或者難以持續進行。更遑論有長期的計劃及組織化的發展。

台灣現有登山教育的概況如下:(如有缺漏或補正,請mail告知。謝謝!)

1、各登山社團安排、舉辦會員及幹部、嚮導之講座、訓練(學校登山社團、社會登山社團:人民團體、公司、工廠、機關登山社團等)。 

2、救國團舉辦之大專學生登山安全研習營(寒、暑假)。

3、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安全登山訓練中心)舉辦之安全登山研習會。

4、企業或個人舉辦之講座、訓練:例如,飛狼山野教育中心、台灣登山研究所、YUM YUM攀登學校(岩訓)、YAK山岳生活館、詮峰登山教室、吳錦雄(韓國、大陸冰雪訓)、歐陽台生(登山、雪訓、救難訓練)、小鬍子(岩訓、雪訓)、鴨子(岩訓)。

5、各國家公園舉辦之講座、訓練(例如,玉山國家公園:生態嚮導訓練)

6、行政院體委會委託中華民國山岳協會與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舉辦之:高山嚮導員研習會。(行政院體委會之陽光健身計劃)(註4)惟在新的嚮導考核制度頒布之後就陸續減少舉辦或停辦了。

7、中華民國登山運動協會:山難救助研討會。

8、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全國山難搜救技能觀摩演練。(註5)另外北搜、中搜、南搜也分別舉辦「安全登山基礎訓練」課程。

9、全國溪仙大會:溯溪技能觀摩演練。(註6)

10、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註7)

11、教育部大專學生登山安全知能研習。(教育部)

12、台灣生態登山學校:輔導員培訓課程。

13、全國各地社區大學分別有資深前輩山友開辦「登山學」相關課程。

14、苗栗縣全人實驗中學:登山課程為必修課。由1995至今,歐陽台生為老師。(還曾經到北美攀登麥肯尼山。)

15、高雄縣大津融合學校:2000年開辦登山課程。

16、道禾實驗小學(台中、新竹):開設「道禾登山學」。(除郊山外,也登合歡山、玉山。)

17、冒險精靈:冰雪攀登。

18、「原住民揹工嚮導員」培訓課程。去年台東利稻部落(布農族),今年花蓮玉里(布農族、阿美族、排灣族、太魯閣族)。(註8)

19、全國登山研討會。(註9)

20、登山讀書會:全民登山論壇。(註10)

以上這些點滴的登山教育或相關活動,總是有前輩山友、登山社團,前仆後

繼地、熱心地,默默地去耕耘;總是有熱情贊助的企業持續地在支持,還有相關的正規學校或理念學校以及政府單位的主事者,認真地接力推動。雖然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但總算是台灣登山教育的先趨;野地裏奔放的七彩花卉,落地發芽的種子。

『民國五十八年野外雜誌就開辦攀岩訓練班,接著全國體協登山會在六十一年開辦的登山研習班,是岳界首次辦理較為完整的正式教育訓練活動。全國體協登山會在六十二年改組為中華民國登山健行會之後,六十五年起連續多年在合歡山辦理冰雪地攀登技術訓練營活動,自七十四年起又承辦青年救國團的寒暑假中級登山安全研習班長達十餘年。」(2007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 民間登山教育訓練之辦理/ 黃德雄)

「原住民學校在鄉土教學和「在地化」的衝擊下,開始攀登族人眼中的聖山,作為戶外或生態教學,以了解族人文化、週遭環境,並體認族人英勇事蹟的內涵。例如: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國小的戶外教學,從一九九七年起舉辦尋根活動,讓學生攀登玉山,從出發至登頂,全部採用原住民儀式。還有屏東縣泰武鄉武潭國小平和分校學生,安排高年級學生登上排灣族的聖山-北大武山,實施戶外教學,也是趟義意非凡的畢業旅行。

國立體育學院(現更名為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的 謝智謀 老師,首開先例,開設結合冒險教育、戶外領導、團體動力等三門共九個學分的套裝課程。二○○五年首次帶領二十四名休閒產業經營學研究所學生遠征美國落磯山脈十四天,整個課程的設計,仿效英國Outeard Bound School 的養成,透過大自然的環境與情境,作為訓練戶外領導、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開設的「台灣踏查旅遊史」課程。」

(「台灣登山一百年」 林玫君) (註11)

還有台東縣霧鹿國小畢業生2007年在嘉明湖舉辦畢業典禮。嘉明湖是布農族祖先遷徙的十字路口及日據時期的古戰場,布農族的孩子走向山,走向傳統領域,走向自己的人文。苗栗縣苗栗國中的學生畢業登加里山行成年禮。台東光明國小今年畢業生成長營,安排登都蘭山的野外體驗教育、、等等。 

探究台灣登山教育現象乃觀察及省思台灣整體登山活動發展之重要指標!並為台灣登山教育提供改善之參考與依據。雖然看見台灣登山教育發展的零碎現象,但也發現其中的趨勢與方向。其一,登山教育有向下發展到中小學校的趨勢;其一,在地化及原住民文化結合發展的現象;其一,多元化、生態化、學術化發展的現象等(註12)。另外檢視相關登山管理及教育之機構與主管單位有關登山教育的施政與作為,也是督促台灣登山教育長期發展是否被重視或漠視的準則。行政院體委會:小百岳的推動;補助全國性登山社團嚮導課程;制定新嚮導員考核辦法(但一延再延,形成許多年嚮導的空窗期,最後也僅在去年(2007年)舉辦唯一一次的考試,到目前仍懸置這爭議性的嚮導員制度,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成立以來,實施許多生態保育管理措施,推廣愛護山岳、珍惜自然的觀念,同時與國內各登山社團組織,舉辦各種登山活動的短期講習或研習訓練,推廣正確登山觀念;舉辦常態性的全國登山研討會。交通部觀光局:推廣山岳旅遊。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全國登山步道體系的建立;無痕山林運動之推廣與訓練;打造自然教育中心(2007年成立第一個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其他2008年以後陸續成立,預計在全國共成立八個自然教育中心。);去年(2007年)開始輪辦全國登山研討會。教育部體育司:教育部大專學生登山安全知能研習;今年(2008年)開始輪辦全國登山研討會。消防署:特種搜救隊山難搜救訓練。縣市政府社會局、建設局、縣市體委會:高雄縣政府設立大津登山訓練中心(利用廢校整建,預定公辦民營,但無登山社團敢承接。);各縣市政府也大都會整理近郊山區相關的登山步道。救國團:大專學生登山安全研習營(寒、暑假)。

民國九十三年登山讀書會曾在台東返樸生態農場舉辦小型登山研討會,第三

部分登山教育,分別由李潛龍與邵定國主持。以下為結論發言記錄:

李潛龍:登山教育的目的為登山安全,整個登山活動就是一個教育的過程。舉全人中學八年登山教育為例,炊事三人為一組每人都有事做;六人為一行動組,學習溝通的技巧互相幫忙與照應。大方向把登山溶入學校的通識課程;成立專業的登山人才培訓學校。

高青煒:學校登山社的訓練由初嚮、中嚮到領訓。

黃新明:實做去體驗是最好的教育。

李仕俊:參加南島社大的登山入門課程。再進階學習,沒有國家的支持(登山教育)很可惜。

林碧蓮:觀念為先,理念優先。

陳芊樺:羨慕西藏登山學校的專業。

陳文如:從小學教育的常識中學習環保,塑造健康的人格教育,學習對自己生命負責。

李潛龍:澳洲有戶外教育“堤河邑冒險學校”的書籍,小學一、二年級都是在活動中、遊戲中學習。

簡志樺:登山教育的資料很零碎,爸爸認為登山都是在玩。

高青煒:登山教育範圍非常廣泛,目前教育系統資源不足。

邵定國:登山界的人才、社團與資源須要整合,並建立溝通討論凝聚共識的平台機制。(登山界北中南東的山難救助組織,可以是整合的基礎芻形)或者催生財團法人登山教育基金會的籌組,成為長期穩定的登山教育發展使力的基礎。

莊效光:是否可由台東做起,整合社大、社團及原住民資源,由小區域先行整合。

吳志昇:藉由網路的平台來整合,並徵求志願性的工作伙伴,評估實務性與需求性。只是登山活動較難全家參與(不像賞鳥),分享的力量較薄弱,此部分要調整。

這些發言隱含著許多現象及其背後的意義,約略可以窺見台灣登山教育的縮

影。如:正規學校教育對登山教育的嚴重缺乏,自然登山活動及遊戲不被重視甚至於漠不關心;大學院校登山社團及社區大學的登山課程進階有限;羨慕其他國家的登山學校,為何自己的國家沒有登山學校;家長普遍對登山活動的誤解;登山教育未獲國家支持,期待國家的支持;登山教育系統化及資源不足;沒有建立常設溝通平台機制,人才、社團等沒有進行整合,形成共識困難,有心參與貢獻的山友也沒管道可以加入;尚未設立統一的登山教育基金會。顯然民間與政府都需要加緊調整的腳步了!

「透過”登山是需要教育的”觀念洗禮後,就可引出”登山活動”的目標並澄清類如對大地的感受與價值,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標。」(登山教育的目的 張介群 2001年第五屆全國大專院校登山運動研討會)
登山的目的是發現自我、發現自然、發現真理。登山教育的目的是要讓我們

登山時能夠自由做自己,擺脫各種困難與限制,感受作為一個登山人的喜悅;思

維並印證登山活動的內涵與價值;透過登山知識的傳遞、活動過程探索生態與登

山真實的體驗,轉化為登山的智慧。

問題在於台灣並沒有給登山者有系統而完整的登山教育,沒有機會去學習,

以至於流俗而缺陷不少的素質低落的登山活動不停止地上演,包括環境破壞,或者陷於不安全的登山情境之中而不自知。以至於發生山難事件,耗費更大的社會資源與成本,更加深社會大眾對登山活動的無知與不能了解。其中當然也包含政府相關的主管單位或主事者。然後登山教育的推展就發生困難重重的現象,許多的資源、政策、人力、財源等,就無法被統籌應用或移作他用,甚至許多的登山決策到最後不了了之,或無疾而終啦!

舉例一:「經與會各單位熱烈討論之後,取得共識,咸認為應於政府行政部門成立『登山事務推動委員會』,以執行推廣台灣登山安全與山岳知識,提升台灣山岳文化與環境教育;推動生態與人文環境的研究,促進與國際山岳資訊的交流與互動;健全台灣山岳環境的永續發展…...等重大登山事務。而在『登山事務推動委員會』成立之前,則由相關公部門及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籌備小組,以積極催生『登山事務推動委員會』。」(台灣山岳62期2005年10~11月 再談催生登山事務推動委員會 吳夏雄)
問題點:一、未見任何由相關公部門及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的「籌備小組」所發布有關進度之消息與報告。二、政府行政部門成立『登山事務推動委員會』,未有任何相關資訊的發表。
舉例二:「有關台灣登山學校之成立工作,本人前已指示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相關規劃作業,初步選定武陵農場成立訓練中心,目前經評估合歡山國軍雪訊中心亦為可考慮地點之一,進而在全台各地成立訓練中心,登山學校主要在訓練專業嚮導,並漸次推動相關內容。未來有關台灣登山學校之訓練課程至少應包括登山基本知識技能、登山素養、環境倫理及登山管理(包括自我管理)等三大部份。」(建構台灣登山教育體系與登山安全防護網張景森/2005年全國登山研討會 94.11.12)

問題點:一、武陵農場成立訓練中心,至今仍未成立。二、相關預算是否曾經編列?預算是多少?現在這原定預算如何了結?

舉例三:「台灣登山界期盼了20年,首座登山學校將於7月底開學,命名為「台灣登山學校」。課程將涵括中高海拔登山、高山救援及環境生態保護等課程,

修滿100小時學、術科學分即取得證照。

太管處長黃文卿指出,「台灣登山學校」將由太管處和其他國家公園共同執行,預訂5月份開始招生,7月底開學,師資將延攬包括瑞士、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登山專家,再逐步建立本土的登山師資,並提供山友的學習和認證。

「台灣登山學校」初期將以太管處遊客中心為學科教授中心,術科則以布洛灣及慈恩山莊為基地,包括中高海拔登山、高山救援及環境生態保護等課程。

學生採分級制度,黃文卿進一步表示,證照取得必須修滿課程100小時,並經證照審查委員會審查合格,取得後,前2年需每年接受證照審查委員會考核,第3年開始,每2年接受考核,考核不通過則取消持證資格。

「台灣登山學校」學生來源也將採分級制度,希望透過正常的登山教育,讓山友們享受更安全的登山樂趣。

除了一般山友的100小時課程訓練外,另將招收國小學童、代訓少年感化院青少年矯治團體、公司或團體人員、原住民、解說員、巡山員、消防署、林務局巡山員及保育警察等,將依據學員的特性設計不同的課程。

課程包括登山素養、環境教育、登山倫理、登山哲學、登山美學、登山人文、登山知識技能、登山裝備、山難防治、領導統馭與自我管理、地圖判讀、指北針及GPS使用、野外求生技巧、健行技術、帳篷紮營技術及原住民文化認識等,讓通過認證的山友們,在進入山區後即能充分運用各項技能。」

(台灣第一所登山學校2007/03/12 自由時報記者游太郎/秀林報導)

問題點:一、「台灣登山學校」至今為何仍未成立?二、人事更迭政策就停擺。把登山教育當做甚麼?

舉例四:「在「山岳博物館」(註12)與「登山學校」都久久無法推動之際,我們應思考如何推展山岳文化的保存與傳承,如何進行山岳教育之重大使命?因此,如能在現階段成立「山岳文化教育中心」,或許可以暫解登山界的渴望。」(台灣山岳72期 2007年6~7月為台灣山岳文化教育中心催生 吳夏雄)
問題點:一、「山岳文化教育中心」的目的為何?是以文化為主還是教育為主?二、雖說是暫解登山界的渴望,但似乎又再一次的失望了。
舉例五:「台灣多山,且山岳遠比海洋容易親近,但國人對山野卻相當陌生;除原住民外,國人從小就沒有好的山野教育,既無山野生活知識與野外求生技能,更對山的多樣生態、多元文化無知,遂難意識到山對台灣的重要!因此,建構台灣?山岳白皮書?、?山岳政策綱領?、?山岳政策白皮書?以及?山岳教育政策白皮書?等,推動山岳政策並落實到教育領域,才能立足台灣、放眼天下,讓台灣永續發展。如今,教育部體育司已著手推動落實台灣山岳教育方案,我們深深期待並予以喝采。」(台灣山岳76期2008年2~3月 迎向二○○八的山岳教育年-培養更多懂山的孩子 陳永龍)
問題點:一、台灣?山岳白皮書?、?山岳政策綱領?、?山岳政策白皮書?以及?山岳教育政策白皮書?等,目前有這些白皮書嗎?如何形成的?二、推動落實台灣山岳教育方案為何?民間登山社團如何參與?我們依然只能等待與期待嗎?

舉例六:「多山的台灣,全國民眾最普及的活動就是登山健行,可惜遲至今日尚未有一個專門推展登山教育為主的單位,來為這一大族群提供有系統的登山教育工作與服務。如今不管民間團體或政府部門都已認知設立登山學校之必要性與重要性,設立登山學校的時機已是水到渠成,登山界需結合政府公部門行政資源、熱心企業界之財力資源,及登山界各社團之人力資源,共同促成登山學校之成立。」(台灣山岳79期 2008年8~9月登山教育之百年大計-登山學校呼之欲出 吳夏雄)
問題點:一、登山界對於登山學校的成立,如何參與?能否由下而上擴大參與的層面?登山界經過以往期待又變化為失望的歷程,對於登山教育的政策能否有更普遍性及深入性參與政策規劃與制定的機制嗎?目的應該是能符合登山界本身的需求吧!二、政府部門由哪個單位負責執行?經營預算如何?是長期性的嗎?是唯一的對口單位嗎?如何經營?課程?師資?學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韓淑芬 的頭像
    韓淑芬

    油價

    韓淑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